2024年农村金融工作在诸多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未来农村金融工作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我国金融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备和金融科技的进步,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大幅度的提高。借助数字化手段,农村金融服务流程的优化、效率提高,金融服务的品质不断的提高,成本和门槛明显降低;同时,农村金融理财产品创新也降低了服务成本。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技术,涉农金融机构能够更精准地开展客户画像工作,提供个性化服务;数据共享与整合也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为农村普惠金融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策性担保服务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在全国层面,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逐渐完备,各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通过市场化运作,专注于服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有效破解了相关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央财政对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业务实行担保费用补助和业务奖补,进一步减轻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负担。在地方层面,地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也发挥了非消极作用。例如,青岛农业担保公司定制开发了多个符合当地农业特色的担保产品,有效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此外,另外的地方的农业担保公司和财政等部门也通过优化产品和服务、降低担保费率等措施,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了便捷高效、可负担的担保服务。总的来看,2024年农村政策性担保在全国和地方层面均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为农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4年农业保险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24年农业保险保额持续增长,农业保险为“三农”群体提供了抵御自然灾害和对冲市场风险的重要工具。据统计,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已达1307亿元,同比增长4.2%,覆盖1.36亿户(次)农户;2024年上半年,农业保险赔付额为475亿元,同比增长5.1%,惠及农户1626万户。
在政策引导支持方面,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白准确地提出要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实现三大主粮全国覆盖、大豆有序扩面,鼓励地方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这为农业保险的逐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保险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方面,保险公司积极做出响应政策号召,探索“保险+信贷”“保险+期货”等模式,为“三农”群体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在科技赋能方面,保险公司快速推进农业保险业务线上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通过遥感、物联网等科学技术手段,提升承保理赔真实性、准确性与及时性。此外,保险公司还与气象部门等合作,共享重大气象灾害等数据,为产品设计、保险理赔、风险减量等提供支持。
2024年金融服务进一步向农村下沉,形成了多元化竞争的新格局。大型银行不仅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农村和偏远地区,实现金融服务的广泛覆盖和高效触达,还依托科学技术手段赋能涉农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服务农业产业链发展质效。例如,建设银行通过搭建“蓝天马铃薯”农业产业链平台,实现了马铃薯全产业链的线上收购、销售、监管和融资服务,有效提升了农业产业链的经营效率和金融服务水平。与此同时,中小型银行通过网格化管理等方式,深入基层,贴近农户,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助力社会治理。例如,桂林银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了近7000家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不仅提供基础的金融服务,还通过“警银联动”等方式,将金融服务与社会治理相结合,形成了银行独特的竞争优势。此外,桂林银行还通过搭建“金融+”生态圈,将金融服务与乡村振兴、民生服务等紧密结合,进一步拓宽了服务领域,提升了服务质量。这种“大行数字化下沉、小行网格化管理”的双重路径一同推动了金融服务的下沉和普及,有力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2024年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的联动形成一股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大合力。例如,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的联动在农业技术进步和推广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金融机构为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助力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合作社研发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以此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合作社等非金融机构负责普及这些技术,通过培训等方式帮助农户掌握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这种联动机制有效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转化和应用,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再如,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携手合作为农产品开拓销售市场。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帮助农户和农业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竞争力;非金融机构则利用自身的销售经营渠道和资源优势,为农产品搭建销售平台,拓宽销售经营渠道,助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这种联动不仅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也增加了农户和农业企业的收入。
此外,在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方面,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的联动也发挥了非消极作用。例如,金融机构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助力教育、医疗等领域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非金融机构则负责具体的运营和管理,为居民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同时,金融机构还热情参加社会治理,通过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支持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发展,为非金融机构的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农村金融工作仍然面临一些难题,比如,部分中小企业任旧存在融资难问题、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待建立完善、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深层次地融合要进一步推进、数字化平台的功能定位不够明确、农村金融政策的精准实施有待加强,等等。2025年在开展农村金融工作的过程中应更好地协同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着力。
第一,创新融资担保机制,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近年来,笔者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近60个县进行调研,发现部分中小企业仍然面临某些特定的程度的融资难问题。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特别是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使得额度比较小的融资需求容易得到满足;与此同时,大规模的公司的融资需求也容易得到满足。融资难问题主要集中于中小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融资担保机制的创新将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关键。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立多层次、风险共担的融资担保体系,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为融资提供额外保障,将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第二,加快数字化平台的整合与升级。一方面,通过整合各类金融与非金融数据,打造高效、安全的公共数据平台,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另一方面,明确数字化平台的功能定位,强化其政策性功能,推动涉农领域有关政策有效传导,确保政策精准落地。此外,如何完善数字化平台监管框架,保障数据安全,促进平台健康、有序发展,仍然有必要进行大量的探索。
第三,将信用评估与绿色评价深层次地融合,推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进一步融合发展。在评估企业或个人信用时,融入绿色发展(消费)、环境保护等指标,同时,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促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实现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双赢。
第四,加强普惠金融能力建设、理论研究和政策效果评估。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地方政府、非银行金融机构关注普惠金融比较晚,对普惠金融的理解不全面。同时,“三农”群体普遍金融素养不高,制约其理性合理地利用金融工具。因此,应积极探索多元化、多方参与的普惠金融能力建设模式,提升地方政府部门、非银行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有关政策等的理解能力,提高“三农”群体的金融素养。我国普惠金融实践远远走在理论研究的前面,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大理论研究和政策效果评估投入,推动理论研究的深化,提升政策效果评估的科学性、有效性。
第五,建立促进农村地区弱势人群生活改善和发展的多方参与协调机制。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农村地区弱势人群的生活改善和发展问题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共同富裕过程中不容忽视。帮助农村地区弱势人群改善生活、提升其幸福感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不仅涉及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还涉及其他政府有关部门和主体,要建立多方参与的协调机制,有效发挥各方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