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杏彩体育总代理是谁啊 发布时间:2025-05-19 06:10:25 新闻中心
“玫瑰香橙采摘后果园管理要怎么做?”“施用农家肥有虫卵,如何正确地处理?”“修枝整形必须要格外注意哪些地方?”……目前,正是玫瑰香橙春季田间管理关键期,连日来,在甘宁镇、龙沙镇、郭村镇、瀼渡镇、武陵镇、新田镇等地,农业专家与村民“面对面”,现场就如何增加玫瑰香橙产量、提高品质、绿色安全等方面做指导。
“老师讲得好,能听得懂也记得住,既‘接地气’又实用。照着专家的方法管理,橙子的口感会更好,产量也会更高,让人受益匪浅。”甘宁镇中屯村重庆万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果园基地负责人杜霞说。
截至目前,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万州实施22年以来,我区共选派国家级、市级、区级科技特派员2024名,全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实现科学技术人员对接服务全覆盖,他们将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为万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三月的长岭镇青石村,花红水暖。眼前,山脚下,房屋边,漫山遍野的茶树成排延伸,与茶树间穿梭的茶农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这些以前我们不当回事的茶树,现在成了线日,天气晴好,记者来长岭镇青石村时,正在采茶的村民张朝忠说起这几年在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当地全力发展茶叶产业给自己一家生活带来的变化,脸上满是笑意。
青石村自古就有种茶的历史。以前,村民零零星星种植了一些茶树,由于不成规模,加上管理没跟上,效益差。
让张朝忠没想到的是,改变仿佛在一夜之间——2024年,50名来自福建、云南、重庆等地的“茶专家”到田间、进车间,引进优质茶苗,帮村民改造原有的茶树树冠、跟进肥培管理、指导茶叶制作。很快,青石村就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了1200亩优质茶园,张朝忠栽了50亩茶树,每年销售鲜茶叶加上基地分红,纯收入在30万元左右。
不仅仅是张朝忠。正在炒茶的长岭镇老土村村民夏元苹和记者说,以前,因为没文化没技术,出门没人要,她靠在茶园打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月顶多挣1000多元钱。几年前,科技特派员进村开展科技服务,她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了制茶技术培训班,经过几年的努力,先后获得“重庆十佳制茶能手”“万州区制茶能手”等荣誉。如今,夏元苹已是茶厂的技术骨干,每月收入超过3000元。
区科技局相关负责的人介绍,全区目前共成立茶叶专家大院4个,“茶专家”到田间地头做茶事、念茶经,培训了500多名茶叶“土专家”。在科技的助力下,全区茶园面积6.6万亩,其中投产茶园5.3万亩,年产茶叶3500吨以上,农业产值5亿多元,综合产值突破15亿元,“小茶叶”真正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据了解,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学技术人才为实施主体,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纽带,迄今已有26年时间。
万州区的科技特派员大致上可以分为国家级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市、区级科技特派员三类,每年选派一次。
为拓宽科技特派员工作服务功能和服务领域,探索科技服务农村的新途径,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我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我区坚持鼓励引导科学技术人才扎根基层、下沉一线、服务“三农”,对不同群体积极开展各种农业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培训,科技特派员“进村头、上屋头、到田头”,手把手培训、面对面指导、心贴心服务,重点围绕培育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发展新模式、探索新业态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业科学技术培训,掀起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
同时,通过“农民点菜、专家下厨”,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便捷地传递到千家万户,落实到田间地头,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示范与推广,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与销售贸易、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领域和业态发展,实现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高效化,用科技的力量助力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万州实施22年来,目前已累计选派各类科技特派员2024名,其中国家级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280名,市、区两级科技特派员1744名,实现柑橘、茶叶、中药材、蔬菜、干果、花椒、脆李、草食牲畜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科学技术人员对接服务全覆盖。22年间,累计开展培训380余场次,培训农民近8万人次,引进新品种1000余项、推广新技术1300余项、解决技术难题1100余项,为我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助力添劲”。目前,无论是“三区”人才,还是市、区两级科技特派员数量,万州区均列全市各区县第一位。
区科技局相关负责的人介绍,为顺应万州乡村优势特色产业需求,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我区征集确定的科技特派员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种养殖业,还包括茶叶、枇杷、竹笋、中药材等名优水果和特色产业领域的科学技术人才,涵盖了“三农”全领域,并拓展到品牌包装、电商销售、项目策划、企业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科技专家和人才,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成具有鲜明万州特点的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2023年,我区成功引进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院士作为我区“三区”科学技术人才,为万州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为跨过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最后“一道坎”,科技特派员“进村头、上屋头、到田头”,手把手培训、面对面指导、心贴心服务,重点围绕培育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发展新模式、探索新业态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业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培训。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便捷地传递到千家万户,落实到田间地头,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示范与推广,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与销售贸易、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领域和业态发展,实现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高效化。同时,通过在产业发展较好的乡镇设立“专家大院”“科技小院”等方式,区分不同的培训对象,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开展技术培养和训练推广示范、产品加工、电商销售等“定制化”服务,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便捷地传递到千家万户,让高科技真正扎根农民的“一亩三分地”,落实到企业和田间地头,推动全产业链加快发展,实现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高效化,用科技的力量护航村民幸福生活。
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发挥科技在“三农”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打通农村科技传播“最后一公里”,利用科学技术培育优良品种、改造传统产业、推进绿色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从而促进产业兴旺,农民增收,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新时期焕发新活力。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要制度。
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万州的成功实践,生动展示了科技如何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科技特派员不仅将先进的农业技术送到了田间地头,更将科学的理念植入到农民心中。从玫瑰香橙的精细管理到茶叶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通过“面对面”指导、“手把手”培训,科技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这种“接地气”的服务模式,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真正的完成了科技与农业的深层次地融合,不仅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更让农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红利。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成功,不仅在于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让乡村的“精气神”提了起来。经验证明,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打通农村科技传播“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制度的持续完善,科技特派员必将在万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农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成功,不仅在于技术的推广,更在于理念的转变。“让技术长在泥土里”的科技特派员,教学课堂就在田间地头,乡村需要啥研究啥,农民需要啥就教啥。他们,用新技术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科技的力量让茶树变成了“摇钱树”,让橙子变成了“金果子”。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国家政策对乡村振兴的坚定支持,更是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服务“三农”,将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的真实写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技的助力下,乡村振兴的画卷必将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