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陆军当中,关东军是一个另类,它直属于天皇,有着超强战斗力,号称“日军之花”,它既是侵华急先锋,也是与苏联作战的主力部队,是中苏都痛恨的对象。
1945年8月8日,百万苏联红军进攻我国东北和朝鲜,关东军和伪满军顷刻间灰飞烟灭,阵亡8万余人,被俘近60万。
除了少数被释放和死亡的关东军之外,最后被运往苏联的关东军俘虏大约有50多万,这些人被关押在2000多个大大小小的战俘营,他们是免费的劳动耗材,参与了苏联战后恢复性建设,挖矿采石砍树修铁路,干最重的话,还得不到食物补给,只能自己种土豆。
对关东军俘虏而言,寒冷、饥饿是天敌,苏联女护士则是噩梦,每次见到都吓得腿软,而作为少数的一万多名关东军女俘虏,则是被折磨得最惨的对象。
最终,50多万关东军俘虏,活着回到日本的只有大约20万人,至少有30万人死亡或者失踪,据说裕仁天皇的亲侄子都被装进了骨灰坛。
而这些回到日本的关东军俘虏,也没有正真获得应有的待遇,遭受家人歧视,政府拒不承认,就像他们根本不存在一样。
关东军与苏联人的过节,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早在日俄战争时期,关东军的前身就与苏军进行过日俄战争,这是一场极其惨烈的战争,双方损失都在10万人以上。
日俄战争之后,苏联被迫将关东州的租借权和南满铁路交给日本,日本顺势成立关东军。
1931年关东军占领东三省之后,长期将苏联视为假想敌,为此大肆扩张军队,还在边境与苏联摩擦不断,迫害苏联百姓,抢夺苏联财富和资源。
1939年,关东军更是发起诺门罕之战,与苏联和外蒙军队打了一仗,尽管关东军因为战术、装备落后而战败,但依然对苏军造成了极大伤亡。
诺门罕战役之后,苏联对关东军恨之入骨,后来在英美等国的拉拢下,苏联同意以得到千岛群岛和库页岛(原本是我国领土)等地作为条件,对日宣战并出兵攻打日军。
最终,苏联于1945年8月8日对日宣战,并于次日进攻东北,而在此之前,关东军早已不是当年那支精锐部队了。
原来,在诺门罕战役中,关东军主力损失比较大,后来日本在太平洋战场捉襟见肘,便又从关东军调走了大约30万军队,试图以这支精锐之师来扭转战局。
然而,让谁都没想到的是,在中国战场强悍无比的关东军,来到太平洋战场后,竟然被美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最终成了日军在太平洋的炮灰。
关东军虽然主力尽失,却没放弃挣扎,在经历了多次兵力补充后,总人数达到75万,但这些人大多是老弱病残和少年,以及从其他战场败退的残军,战斗力非常有限,且缺乏战斗意志。
到了1945年,日本为保护本土安全,又从关东军调走了大量主力及三分之一的物资,而补充进来的都是新兵,缺乏训练,素质低下,大多年过四十或小于十五岁。
因此,当苏联红军向关东军发起进攻后,关东军基本上没有造成太大杀伤力,要不是8月15日终战诏书下达,关东军及时选择投降,损失恐怕会更大。
一战就俘虏60万日伪军,这在苏联红军的战争历史上是很罕见的,怎么样处理这些俘虏,斯大林一度感到头疼。
经过一段时间思考,斯大林终于想到一个妙招,苏联刚结束战争,劳动力十分匮乏,不如将关东军运回国充当免费劳动力,让他们自生自灭,岂不是一举两得?
于是,斯大林一声令下,苏联红军便用火车将日伪军俘虏拉到西伯利亚,然后分发到各地,哪里有工程建设,哪里就有关东军俘虏的身影,当然多数俘虏都在西伯利亚,因为苏联正在对西伯利亚进行大开发,苏联人不愿意来这里干活,只能是日军俘虏了。
西伯利亚绝对是个苦寒之地,这里冬天长,气温低,环境恶劣,想要在这里生存下去,没有顽强的毅力和强大的生存能力是不行的。
如今的投降,不过是上级命令下的一种求生蛰伏,与被敌人活捉的战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关东军死要面子,苏联人可不惯着他们,他们不知道的是,早在他们被俘之后数日,苏联就出台了一个文件,名字叫做《关于日本陆军战俘的接收,住宿和劳动利用》。
这份文件的内容,说直白点,就是强征50余万关东军战俘充当免费劳动力,让他们在西伯利亚自己盖房子住,自己想办法弄吃的,因为苏联也养不起他们。
关于关东军战俘的人数,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但总体在50到60万之间,不仅仅包含关东军,还包含日本在千岛群岛和库页岛布置的兵力,以及东北、朝鲜和附近岛屿的日本官员。
关东军俘虏从事的最主要的工作是砍树、修铁路和种地,比如贝加尔至阿穆尔干线万关东军俘虏参与修建,这是苏联的原油陆上运输线,对苏联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而它的修建工作,大多数都是关东军俘虏完成的。
在西伯利亚修铁路,跟在别的地方不一样,因为那里的冻土层很厚,而且天气十分寒冷,关东军进入西伯利亚时,财产都被抢光,衣服也带的很少,苏联又不给粮食供给,所以他们在这里修铁路,比死还难受。
不过,相比于日军发起的丹巴死亡行军,苏联人还算是客气的,没有刻意折磨关东军俘虏,顶多是在他们偷懒时,用皮带和木棍教训一下他们。
在西伯利亚残酷的天气特征情况下,只有少数耐低温的粮食可以种植,比如土豆,土豆便成为关东军俘虏的主要口粮,“关东军在西伯利亚挖土豆”的传说,就是这么来的。
由于天气太过寒冷,许多关东军俘虏被冻成了“西伯利亚牌冰棍”,即便死了,苏联人也不忘从他们身上榨取价值,竟然将他们扔到火炉里当柴烧掉,然后当肥料播散到田地里,可谓“环保无公害处理”。
烧同胞这件事,也是由关东军俘虏来干的,起初他们不忍心,后来干多了,就得心应手了,竟然将那些与自己意见不一样的同胞,活活扔到火炉里烧掉!
被冻死其实还算好的,那些没被冻死而是受了冻伤或者得了肺炎等疾病的关东军俘虏,那才真叫生不如死,因为得不到有效治疗,只能带病工作,忍受疾病和劳作的双重折磨,在迁延数月之后才痛苦死去。
仅在1945年到1946年的第一个冬天,关东军俘虏就减员达到三分之一,他们大多死于寒冷、饥饿和疾病。
除了天灾之外,关东军俘虏最害怕的人,当属苏联女护士,每次看到都打哆嗦,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原来,在苏德战争中,苏联损失了数以千万计的人口,且大多是青壮年,以至于战后苏联人口比例严重失调,女性被迫从事男性工作,而且适婚女青年找不到对象的情况十分普遍。
关东军俘虏来到西伯利亚之后,出于人道主义考量,苏联在此建立了一些医院,虽然医疗施比较简陋,药品也比较缺少,但苏联女护士却很多,他们与关东军俘虏的接触最多,并在特定条件下享有一定特权,即决定俘虏是否健康,要不要治疗。
换而言之,苏联女护士可以决定一个关东军俘虏的生死,她们有权力把某个原本有病的俘虏说成无病,然后让他继续参与繁重的劳动,直至冻死饿死病死。
当然了,这不是苏联女护士的初衷,她们被派到西伯利亚来,就为了保障每一名日本俘虏都有能力从事劳动,为苏联的国家建设出力。
带着这个“神圣的使命”,大量“半吊子”水平的苏联女护士来到西伯利亚,她们之中不少人还失去了丈夫、儿子,心里本就窝火,结果关东军俘虏就倒霉了。
比如,有时候关东军俘虏受伤了,苏联女护士在进行简单体检后,就把他们拉进手术室手术,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麻醉带来的各种后遗症,就给他们进行最没难度的无麻手术,疼得俘虏大声尖叫,有不少人直接倒在手术台上。
还有一些苏联女护士最简单粗暴,当一个关东军俘虏身体虚弱或患有疾病时,便给他们吃一些不明食物和药品,说可以补充能量和维生素,不少人吃完后上吐下泻,在工作时感到虚脱,结果死在事故当中。
总之,在苏联女护士眼里,关东军俘虏就是如同牛马的劳作工具,任打任骂,随意使唤,还被拿捏生死。
后来,在日本的抗议下,苏联对待俘虏的态度出现了一些变化,虽然没有返还俘虏,但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改善了俘虏的生活,比如发给少量大米,让女护士改进态度,等等。
随着关系的拉近,苏联女护士与关东军俘虏就碰撞出了火花,独守空房她们为得到满足,竟然与俘虏强行进行苟且之事,时间长了便有了感情,不少人结成夫妇,苏联政府屡禁不止。
后来,苏联干脆出台法律,规定不是罪大恶极且对苏联建设有贡献者,可以与苏联女人结婚并取得苏联国籍,这样既能解决问题,还能增加人口,但能跟苏联女护士结婚的只是少数,多数俘虏都只是发泄对象。
别以为这是什么好事,因为苏联女护士看上的都是健康英俊的关东军男性,这些人是香饽饽,结果每天都遭到胁迫,甚至一天好几次,就是再强壮的男人,也经不起这样折腾,所以关东军俘虏每次看到苏联女护士都腿软。
在50多万关东军俘虏中,大约有一万多名女俘虏,他们大多是护士、后勤文员和随军家属,且多数是年轻女子,她们都是没有来得及撤离而被苏联红军俘虏的。
在东北的时候,苏联就丢弃了部分“没有价值”的女性,她们被迫在东北流浪,忍饥挨饿还损失可能遭到报复,结果许多人死去,少数人后来被八路军遇到,这才得到了人道主义救助,被收为医护和后勤人员,不少人还被送回国。
更多关东军女俘虏则被送到了苏联,她们无论是体力还是耐力都不如男性,所以在去西伯利亚的一路上,不少人就要因为寒冷和饥饿、疾病而死。
活着来到西伯利亚的女俘虏,一看这环境、待遇和工作内容,心想还不如死在半路上。
关东军女俘虏必须自己搭建营地,这事别人可帮不了,许多女俘虏到死都没建好住所,结果只能在大雪中风餐露宿,忍受寒冷和饥饿的折磨,结果可想而知。
女俘虏的劳动强度虽然不如男俘虏,但工作依然繁重,体力活让她们吃不消,她们之中不少人因为没有办法忍受而选择自杀。
对于女俘虏而言,最可怕的还是苏联看守士兵,每到夜晚,就有不少女俘被拉到苏军军营中,当附近的俘虏听到军营中传出惨叫声时,他们就知道又有女俘虏遭罪了。
这些被拉走的女俘虏,要面对多人的折磨,每次她们被送回来,都是衣衫不整、精神恍惚的,不少人精神失常,变得痴呆、癫狂,可想而知她们遭遇了什么。
甚至有不少女俘虏被拉走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了,苏联士兵谎称她们得病死了,实际上她们是被折磨致死的,尸体则被扔到荒郊野外或者推进火炉里烧掉了。
据日本方面统计,死在西伯利亚的关东军女俘虏大约有3500多人,这还不包括失踪的和丢在东北的那些人。
当然了,这些关东军女俘虏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争,却是维持战争机器运转的一部分,她们理应接受惩罚,而苏联人如此对待她们,她们是万万没想到的。
那些回到日本的女俘虏,其实也存在很深的心理阴影,西伯利亚的天空虽然蓝,但留给她们的只有痛苦的回忆。
关东军俘虏来到西伯利亚后不久,日本就通过驻日盟军总司令部向苏联交涉,苏联表面上答应商量,实际上进展很慢,关东军战犯也大多在苏联接受审判。
1950年,苏联宣布日本俘虏遣返工作结束,但日本舆论界却充满质疑,比如《每日新闻》与《读卖新闻》就怀疑苏联依然关押着大量俘虏,并追问30万下落不明的日本人的去向。
从这些消息可见,除去死在苏联和失踪的关东军俘虏,以及取得苏联国籍的人之外,回到日本的最多20多万人,实际上许多人认为不足20万,甚至更少。
为什么数据如此难以统计,一方面是由于苏联方面的“作梗”,另一方面则是日本对关东军的态度。
日本社会一致认为关东军俘虏是耻辱,他们接受了苏联的“改造”,为苏联的建设出力,回国只会是不安定因素。
并且,当时日本社会比较动荡,经济发展还没跟上来,无力安置数量众多的关东军俘虏,所以选择性忽视,既不承认他们的身份,也不给他们发放救济,而是让他们自生自灭,他们没工作收入,时常向政府申诉,结果全部遭到驳回。
反倒是俄罗斯的做法让关东军俘虏稍稍安慰,俄罗斯曾出台法令,给关东军俘虏颁发劳工证书并委婉道歉,但日本从始至终保持沉默。
在日军当中,关东军是最晚回国的,早在二战结束时,包括我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将俘虏遣返了,而且人道主义这一块做得比较好,这些俘虏回国后为日本战后重建出力,依然是日本的中坚力量。
关东军回国的时候,日本刚刚恢复主权国家,日苏之间也未回到正常状态邦交关系,正是日本困难发展的时候,也是日苏关系僵持的时候,这时从苏联回去一大批俘虏,无疑会对日本社会造成负面冲击,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